沙头角中心小学改革课程「化危为机」收生创5年新高 低小摒弃纸笔考试改评估︳校长专访

香港边境地带的沙头角作为特殊管制区域,鲜少对外开放,却坐落着两所政府资助小学,沙头角中心小学(以下简称'沙小')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所。面对生源减少、人口外流等教育困境,履新两年的林锦鸿校长以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举措,成功带领学校实现转型发展。本文将深入探访这所禁区小学,呈现林校长的治校方略与课程改革成果。

探秘边境教育明珠

沙头角在公众印象中往往仅与中英街划上等号,鲜有人知禁区内部竟设有现代化小学。若非此次专题采访,恐怕难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特殊的教育社区。

因地处管制区域,外界对沙小认知有限。林校长坦言,入职前也曾误以为这是简陋的乡村学校,实则校舍设施与市区学校不相上下,更设有特色教学空间如陶艺工坊、智能体感训练中心等。'我们具备常规学校的全部配置,更有许多独特的教育资源。'为此,林校长创新推出'校长导览'项目,亲自带领潜在生源家庭深度探校。

跨界执教 感受社区温度

拥有十余年市区教学经验的林校长,首次踏入沙头角竟是应聘面试。'当时和你们一样需要办理禁区通行证,还记得把车停在粉岭转乘出租车,单程车费就超过200元。'令他惊喜的是,校园环境媲美市区学校,周边宁静氛围更似'都市桃源'。

每日清晨,家住清水湾的林校长驱车45分钟,穿越多条隧道准时到校

'以生命启迪生命'是林校长坚守的教育信条。'若要在学业与品格间抉择,我更看重后者。'谈及沙小学生,他用纯真友善来形容,师生关系亲密无间。访问期间,学生们自然环绕校长的场景,生动诠释了校园的人文温度。家长群体也展现出特殊支持,从活动餐饮到校服定制都主动分担,这种社区凝聚力为实施'快乐学习'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创新招生 口碑传播效应

上任之际正值复课初期,生源短缺成为首要挑战。'学校传统以跨境生为主,我们需要重塑形象,既保持跨境特色,也要成为追求素质教育的市区家庭新选择。'林校长通过高频次的'校长导览'逐步打开局面,'曾为单个家庭周末专程开放校园,其社交分享竟带来连锁招生效应。'


从最初不足50人的规模,发展到如今接近满额的状态。'高年级插班一位难求。'林校长强调录取标准:'我们更看重教育理念的契合度而非单纯成绩。'他坦言曾主动协助不适应学生转学,'教育应该因材施教'。这种开放态度吸引了众多寻求差异化教育的家庭,包括海外回流及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子女。

语言筑基 拓展文化视野

针对跨境及新来港学生的语言适应需求,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策略:每周增设粤语辅导课,英文课程中外教占比提升至每周五节,各学科教室融入英语元素。部分学生可选择学业过渡年夯实基础。同时,每月组织香港文化探索活动,从博物馆到市井街区,帮助学生深度认知社会。这些举措使各类背景学生都能快速适应。

四大特色课程体系

学校构建了语言、体育、艺术、科技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:英语手偶剧、AI智能跑道、陶艺创作、STEM项目等创新课程循环开展。林校长指出:'小班化让我们能改造更多功能空间,四架钢琴、专业训练设备等硬件配置,使课外培训在校内即可完成。'每日课后设有泰拳、击剑等八项活动,3:35-4:45的专属时段配合校车安排,极大减轻家长接送负担。导修课确保作业校内完成,形成'学娱一体'的良性循环。

智能体感训练中心融合游戏与体能锻炼

创新评估 聚焦核心素养

低年级全面推行过程性评估替代传统考试。'80分的试卷不能反映具体问题,我们会标注'加法进位掌握程度'等明细指标。'林校长阐释改革初衷。高年级在保持两测两考框架下,融入实践评估、日常表现等多元指标。这种评估体系既缓解应试压力,又精准反馈学习成效。

林校长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:'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'

招生逆势增长 拓展教育影响

今年自主招生人数创五年新高,甚至有家庭专程从湾仔迁入就学。面对持续低迷的出生率,林校长团队主动出击:组织学生赴幼稚园担任课程助教,通过互动体验传播办学特色。'虽然时间有限,但学生们重返母校担任小老师的经历极具教育意义。'他期望沙小学子能'立足本土,放眼全球',突破地域限制开拓人生可能。

升学资讯

News

  • 香港教育资讯
  • 香港升学攻略
  • 国际学校资讯
  • 香港进修读研
  • 招生问答